在宜興紫砂界,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家李昌鴻可以說是紫砂界的泰斗人物,這不僅是因為他是紫砂界泰斗顧景舟的徒弟,還因為他精湛的制壺工藝。他在幾十年持之以恒的奮斗中繼承了文人壺派的創作理念,一生追逐紫砂事業,最終成為了當代紫砂的領軍人物。
在恩師顧景舟的指導下,李昌鴻耐勞自勤,勤奮篤學,博采眾長,繼續中立異,在探索中求變,其作品高雅精美,氣韻生動。自身的經歷和紫砂的歷史,讓李昌鴻深刻的感受到。“傳承”對于藝術發展的重要性。他在工作之余,收徒授藝,把自己多年的制壺經驗悉數傳授給后人,為紫砂藝術的代代相傳獻身服務。
李昌鴻講究理論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并不是期望僅僅留下一個壺而已。”他以為,所有可繼續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工藝美術的文化遺產,單單遺留作品只能顯示工匠技能的高超,一些制作方式方法卻在歷史長河中被逐漸遺忘。他并不是想做被記住的“工匠”,而是要把自己的制作方式方法、紫砂理論知識以及積集的聰明留給后人。為此,這位古稀老者把自己和夫人沈邃華女士畢生研究匯集成一本《紫田耕陶》,把紫砂藝術的理論知識記實下來傳留后人。
李昌鴻是一位“學者型”的藝術家,有著深厚的文化功底。數十年來,他在紫砂理論研究方面頗多建樹,在業內堪稱“首屈一指”。他和顧景舟、徐秀棠一起編撰了第一部由紫砂人撰寫的紫砂著作《宜興紫砂珍賞》,其中大量的草圖和論述都出于他的手筆,這本書深受紫砂收藏者的追捧,被譽為“紫砂藝術圣經”。他參與撰寫了許多紫砂相關的論文和書籍,為紫砂藝術提供了不少理論依據。他和程輝、蔣敖生合作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紫砂陶器》,為紫砂器的流通提供了衡量的標準。他與唐伯年、葉龍耕合作編寫了《宜興紫砂茶具實用功能的研究》。他先后發表了三十余篇有關紫砂藝術研究的論文,理論功底扎實,引經索典,論據切當,且均有獨到見解,對推動宜興紫砂文化的研究和紫砂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李昌鴻覺得手口相傳的傳統藝術傳承模式是有限的。為了能夠把自己的紫砂壺制作工藝傳給更多的后人,他和夫人一起,將兩人的優秀作品收集成冊,出版發行,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心血寫于紙上,讓紫砂藝術傳承不再遇到瓶頸,讓它永遠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