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刻即在陶瓷上刻字。寫字對于普通人是容易的,然而,陶刻卻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想要做好陶刻,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其次必須要有功底。寫好一手隸書要練6、7年,楷書要練5年,而刀工從入門到掌握至少也得3、4年時間。做陶刻,沒有時間的沉淀是做不好的。
宜興丁蜀鎮陶刻工藝師徐俊鵬并不覺得自己當年選擇有些吃虧。他說,從前刻字的被稱為“先生”,制壺的被稱為“師傅”,自古以來“壺以字貴,字以壺傳”,兩者是不可分離,紫砂工藝大師與陶刻大師的珠聯璧合,才會有精彩絕倫的紫砂藝術。
刻“劃”,刻刀先下后上;刻“豎”,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順刀再用逆刀。徐俊鵬在工作室邊講邊刻,刻刀在徐俊鵬的手上飛快轉動,陶碎在不?;?,只見最后一刀收尾,他往陶罐上吹一口氣,一個精妙的“佛”字就出來了。
紫砂陶刻,看著簡單,做好卻非常難。首先要對胎體厚薄掌握得當,手工制陶的胎體厚薄不一,雕刻的時候必須深知胎體,既要知道胎體的厚薄程度,又要鐫刻得深淺得體,需要拿捏得十分精準。
而且刻字刀法也要相當講究,依據書法字體的不同變化,山水畫、人物畫等都需要運用不同的刀法,刻字要劃平豎直,刻得珠圓玉潤,畫面要刻得有來龍去脈,注意結構相稱、刀法分明。
徐俊鵬從藝近30年,日積月累才對陶刻形成了自己的領悟。他說,刀法變化萬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突出個人風格,章法上亦是千變萬化,形式格調,面貌各異,最重要的協調。
紫砂陶刻表現形式的筆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一件真正好的陶刻作品,要寫神才是關鍵,這也是藝術的本質。“寫實、寫意,整體純、靜、雅的意境去吸引感染人”,徐俊鵬最為推崇古人的素雅審美觀。
陶刻前,徐俊鵬首先觀察壺形再定壺的所刻內容,同時要充分顯現中國畫、書法筆墨的精湛,力爭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藝術最高境界。“雋永的書法,深厚的刀法,精制的線條,陶刻讓紫砂與書畫精美結合,陶刻是紫砂的另一個生命。”徐俊鵬說。
“要做好陶刻,書法一定要練好。”這句話是徐俊鵬掛著口邊的口頭禪,這也是當年師傅對他的要求。
徐俊鵬1988年高中畢業,當時宜興紫砂廠招工。廠里的領導見徐俊鵬的字寫的好,有書法功底,就招他進廠安排做陶刻。6個月學徒,徐俊鵬先用廢片練習,從單刀刻字,到雙刀刻字,循序漸進。
“剛開始只能做些低檔貨,花盆、陶罐等,紫砂壺只有師傅級才能刻”,徐俊鵬說當年師傅的要求非常嚴格,紫砂的價值比較高,沒有學到一定的工夫師傅是不會交給徒弟做。
徐俊鵬說,為了提高技藝,稍有一點空閑時間也不敢閑下來,只不斷地去練習書法。早上練習書法,午后開始陶刻,晚上又繼續練習書法,在廠里整整學了3年時間。師傅見他的工藝漸長,跟他講陶刻的理論要點,“書法繪畫要均勻分布,內容要切題切意。”徐俊鵬對師傅的教導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