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風想望顧景舟——
匠人精神
鷓鴣悲意 采菊心情
隱身細處的冷香逸韻做一把會抒情的壺宜興紫砂壺,馳名中外。因此古藝,自然也是陶育出不少制壺大師能工巧匠,而顧景舟在這樣的群星燦爛之中,成為基本上眾望所歸的一代壺宗?;赝櫨爸?,其在紫砂行業中的影響也可以“三百年”評之。
英國木匠哈里森,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留名,是因為他解決了連牛頓都無法解決的問題:造出了在大航海時代航船能夠確定自身所在經度的航海鐘。 這個發明不但為人類的遠距離航海掃平了障礙,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哈里森發明航海鐘的行為不是為了所謂人類航海事業,而是英國政府設立的兩萬英鎊獎金——這筆錢在當時的購買力相當于如今的一億元人民幣。但他在1730年造出了第一代航海鐘H1,并沒有就此罷休領錢完事。他共用了43年,將航海鐘進行了四次升級,其中第三代航海鐘H3經過了十幾年的升級改造,而這些升級改造都是他自己主動提出來的。等他拿到獎金時,已經80歲了。 這就是工匠精神,不論怎樣,要對得起自己手里出來的活兒。 “你跟人生開玩笑,它卻對你很認真”——與君共勉之。
工業時代,傳統的手工技藝逐漸被工業化,縱觀歷史,科技在進步,仿佛手工被機器取代是必然的。恰恰在這種趨勢中,手工將因顧景舟這樣的大師的出現而變得彌足珍貴。
1851年,為了向世人展現工業革命以來的巨大成就,英國皇室在倫敦舉辦了萬國博覽會,并為展示其間的自動鏈式精紡機、武器設備等而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玻璃宮殿——水晶宮。
一個17歲的青年慕名而來,然而當他踏入水晶宮時,突然放聲大哭:他為工業化的粗糙與丑陋而厭惡,他為漸行漸遠的手工藝悲傷。
手工藝需要傳承,紫砂陶的制作,到底還是一門手藝,他們是手工業者,是匠人。只有承認這個前提,這門手藝才會在技術上發展、完善直至臻于至境,才會技近乎道,具備成為一種藝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