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世家的紫砂壺傳人
顧澤軍,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出生于江蘇宜興市丁蜀鎮頭陽村一個紫砂陶藝世家??梢哉f,顧澤軍從小一睜開眼,一邁出門,看到的就是滿地紫砂陶碎片。中學畢業后,顧澤軍開始跟自己的姨媽——一位民間老藝人學做紫砂壺。學藝初成,顧澤軍希望挑戰高難度的方壺,用一、兩個月的時間琢磨出了一把“富貴壺”。這件作品得到了時任宜興紫砂廠工藝總監的紫砂工藝大師吳培林的贊賞。就此,顧澤軍成為吳培林唯一的入室弟子。入道之初,顧澤軍就以臨摹前輩大師的紫砂作品為主,尤其是明、清時代的作品,吳培林要求顧澤軍以大師為目標,在仿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
1993-1996年,顧澤軍做了三年的仿老壺,仿制了每個時代每個名家的作品。厚積薄發,顧澤軍一出道,第一把壺就賣到了200元人民幣。在當時的宜興,一個初出茅廬的陶藝家的作品能夠賣到如此價格,實屬不易。
顧澤軍制壺講究點、線、面與精、氣、神的結合,每制一壺,均縝密設計,刻意求工。他制作的紫砂壺都用精選出的純天然紫砂五彩土,經古法煉泥密制,保證紫砂壺的特有性能,稱之為“綠色紫砂”。其創作的絞泥紫砂壺《長江頌》和《黃河頌》等作品屢獲殊榮。
如今,顧澤軍的工作室已經入駐宜興市中國陶都陶瓷城。從工作室展示柜里大量不同風格的紫砂壺中可以看出,顧澤軍多年來對紫砂壺的源流與發展、制作工藝、品種分類、造型特點、裝飾特色、流傳情況等都做了潛心研究,成果斐然。特別是絞泥紫砂壺,擁有如同寫意重彩般的色澤。
源遠流長的紫砂絞泥技術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紫砂一直是以素心素面、質樸文靜而著稱,除了紫砂泥顏色可能略有不同之外,難得見到色彩變化。然而,顧澤軍創造性地采用絞泥技法,使紫砂器物呈現特有的肌理而極具美感。談到絞泥技術,顧澤軍介紹到,絞泥技術始于唐代,發源地在山西、河南和陜西一帶,它是用白、褐兩色(或多色)泥料相間揉合在一起,然后按需要切成泥片貼于制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利用絞泥成型,再施釉燒成呈絞紋的器物。
顧澤軍說,絞泥技術成型異常艱難,但能工巧匠可以自如地按泥料絞合,由于方式的不盡相同,造就了各種變幻的美麗花紋,至今受到人們的喜愛。宋代的絞泥瓷器比唐代又有了進步,內容愈加豐富,技術要求更加苛刻,產品更具神奇魅力。到明代,瓷器絞泥幾乎絕跡。然而,這種瀕臨失傳的瓷器絞泥技術,如今在宜興的紫砂中已經重放異彩。
紫砂絞泥工藝和一般的絞泥技術略有不同,顧澤軍強調說。紫砂絞泥是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泥料相互揉和、擠壓形成自然紋路(如類似云紋、水波紋、旋紋、編織紋等)的陶瓷裝飾技法;是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色彩的紫砂泥條按設計要求疊放鑲嵌,再切成多色泥片,捏搓、拍打成片制作紫砂壺,形成色調對比強烈的不規則線條,恰到好處地在紫砂壺體上表現作者的意圖。
做有設計感的紫砂壺
顧澤軍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返璞歸真,渾然天成。見諸于做壺,則需要秉持順暢平和的心態,才能做得更好。
作為顧澤軍的代表作之一,《長江頌》特色鮮明,整個壺體體現出一個“頌”字,用絞泥做成曲折起伏、有疏有密的川流形態。遠看山剛水柔,壺嘴呈彎弓形,仿佛在述說著中華五千年的輝煌;底部寬闊敦實,顯示江山穩固的特點。這件作品榮獲過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銀獎。
顧澤軍說,如今他制作紫砂壺,先設計圖紙,然后開始造型,每個造型都需要設計一套工具。“很多人只是看到最終呈現的一把壺,其實背后的工序很繁瑣。所有的陶瓷都上釉,因為泥巴粗糙,上釉可以掩蓋粗糙,而紫砂不需要上釉,全靠工藝達到上釉的效果,這需要很多的工具,而絞泥紫砂更是要靠多年的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做一把壺也許不難,做一把有創新、有設計感的精品壺,不容易。”
現在紫砂壺的制作多停留在工藝上,缺乏思想,顧澤軍表示:“我倡導用純天然的材料,手工制作,對作品要賦予一些思想,這樣才有價值。”
紫砂壺的價值不在于貴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一代宗師顧景舟的一套紫砂壺拍出了920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盡管很多人為紫砂壺出現近億元的拍品而興奮,但顧澤軍表示,紫砂壺市場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在2008年以前,紫砂壺一直是和其他的雜項放在一起拍賣的。近幾年,隨著紫砂壺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現在很多拍賣公司都有紫砂壺的拍賣專場。但紫砂壺拍場價格的飆升,對于紫砂壺的影響究竟怎樣,還需要觀察。”“它的文化內涵是有門檻的,紫砂壺拍出高價是好事,但是一味炒作并不可取。”
除了高價,顧澤軍表示,人們之前只注意到紫砂壺的投資性而忽略了其文化性。“紫砂壺依附于茶文化。對喝茶講究的人,離不了紫砂壺。”顧澤軍對于紫砂的屬性非常熟悉,“紫砂的包容性非常強,和金屬、玻璃、陶瓷等材料比較,紫砂壺泡茶的效果最好。”最早認識到紫砂壺價值的港臺地區同胞,其實都是從泡茶開始認識紫砂壺。如今,很多港臺地區同胞的子侄輩將當年從祖國大陸低價收購的紫砂壺重新拿回大陸拍賣,并頻頻獲得高價,也凸顯了大陸近幾年茶文化的興盛。
對于未來,顧澤軍認為,無論紫砂壺的價格被炒到什么樣,作為一名制壺人,都需要謹慎認真地對待手中的每一件作品。“從陶瓷幾千年的歷史就可以看出,潮起潮落,歸根結底都要看作品本身。只有做好了作品,才能獲得藝術上的永恒。”顧澤軍總結道。